|
云龍山廟會:民俗的大舞臺
發布時間:
2012/6/8 點擊
1098
次 |
城南云龍山,是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的游覽勝地。山上山下,古跡櫛比,風景宜人。山的西麓更有大士巖,為供奉送子觀音處。每逢農歷二月十九有觀音會,俗稱“云龍山廟會”。論規模與影響力,此會曾與城隍廟會,泰山廟會,五毒廟會并稱為四大廟會,歷久不衰。近年來,更是盛況空前,名播八方,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最盛大的廟會。它不但是重要的宗教紀念,更成為集旅游商貿娛樂于一體的盛會,成為展示地方風俗與特色文化的民間節日。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,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,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,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,于是廟會便又得名為“廟市”,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。 隨著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,廟會增加了娛樂性活動,于是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內容。著名民俗學者李鴻斌曾說,廟會作為民間普遍的結社形式,展示民俗民風,有效地將人與自然,現實與歷史,宗教與世俗,娛樂與旅游融合在一起,深受國人歡迎。據我市民俗學者姚克明介紹,在盛行崇拜觀音的年代,眾多婦女上山參拜,燒香磕頭,求子祁福,形成廟會。后來,按神之誕辰祈求靈驗之說,將會期逐漸定在農歷二月十九9觀音誕辰)這天。每逢灰期,趕會敬香,磕頭參拜,許愿還愿者蜂擁而至。再有春游商販湊熱鬧者爭先攀登,致使山路堵塞,路外人滿。舊時,趕廟會的攤點琳瑯滿目遍布山坡,以五彩繽紛,五花八門的民間工藝品和各色各樣的兒童玩具最吸引游客。俗謠云;“木刀木劍紅纓槍,桃紅玉兔竹節龍;剪紙雕花印藍布,糖人面塑喜洋洋。”各種小吃,衣帽鞋襪和家庭用具的攤點,也都是圍滿群眾,嬉笑聲吆喝聲直傳山下,吸引著遲來的趕會者。 廟會對一些老輩人來說,更大意義上是一種時代的安慰。很多在他們孩提時代出現的事物,現在已不復見。廟會在精神上安撫了老年人對往事的回憶,成為一種青春的紀念。而對年輕人來說,則可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,因為廟會出現的傳統技藝都是古老歷史的路印,它們驗證著“越是傳統的,越是民族的,也越是世界的”說法。 據姚克明介紹,云龍山廟會大約有220年歷史。初時還僅是一種宗教祭祀活動。古老的檐墻映襯著蔚藍的天空,蒼翠的碧柏守衛著神圣的殿堂。。點綴在紅磚碧瓦間的,是熙熙攘攘的人流,琳瑯滿目的商品,特色迥異的各地小吃,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,各種市井元素融匯成一幅絕無僅有的現代民俗畫卷,鮮明的民族特色繪成一幅勝景,堪稱現代版的《清明上河圖》。 近兩年的云龍山廟會被移到了濱湖公園,旁邊就是風景如畫的云龍湖,湖畔還增加許多兒童娛樂設施,攀巖滑梯打怪獸……讓孩子們玩得興高采烈。在云龍山上,還有萬人相親大會等大型互動活動。 無庸質疑,作為一種社會風俗,廟會在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沉淀,凝結出特有的文化——感恩祁福,營造祥和,彰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,現代的廟會更是一種傳統與創新的融匯,貫穿與廟會上的種種喜慶活動,依然是人們追求和諧,大膽創新的精神體現。也許這正是廟會文化的根基所在。
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