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彭城地方戲:梆子戲和柳琴戲
發布時間:
2012/6/8 點擊
1046
次 |
徐州梆子戲,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,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,當地群眾又稱其為“大戲”。已流行于江蘇北部三四百年,是江蘇省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劇種之一。 徐州梆子戲的表演繼承了中國古代戲曲載歌載舞的傳統,有自己藝術規律和整套的文學、音樂、舞蹈與技藝融于一體的表演程式。表演以虛擬為主,虛實結合,強調感情真實,節奏強烈,程式上規范嚴謹,技巧性高,具有淳厚、樸素、明朗的地域特色。徐州梆子戲具有較高的觀賞性、審美性、思想內涵、審美理念及歷史文化研究價值,是戲劇文化寶庫中的獨特財富。 柳琴戲是目前徐州地區本土劇種之一。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優美動聽,表演質樸幽默,雄中蘊秀,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。尤其柳琴戲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,獨具聽覺魅力,聞之魂牽夢繞,因此觀眾至今仍昵稱柳琴戲為“拉魂腔”。現在徐州附近民間仍流傳著“三天不聽拉魂腔,吃飯睡覺都不香”的民諺。 徐州是南北藝術交匯的必經之地,受此影響,柳琴音樂中至今仍存有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兩種成分,所以江蘇柳琴戲既有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,又有北方音樂的火爆激越。 柳琴戲的劇目大多來自民間故事、歷史傳說。因為柳琴戲醞釀、形成于我國清代農耕時期,藝術的先祖又均來自于農民、災民,他們是劇目創作的主體,所以柳琴戲的劇目也必然以農民的審美情趣為依據,形成了質樸、幽默、愛憎分明、充滿憧憬風格的特點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