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卸下房門彈棉花
發布時間:
2012/6/8 點擊
1296
次 |
彈棉花這個行當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,因為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。解放前老徐州那個時代,干這行當的也屬走街串巷的手藝人,但與其他手藝人不同的是,他們身上背著一個大木弓,手持一個如啞鈴樣式的大木棰。木弓的弦是用細牛筋做的,彈力頗大。彈棉花的手藝人招攬生意無須用嘴叫喊,只需不時彈動弓弦,使其發出嗡嗡的響聲,人們便知道彈棉花匠來了。 從事彈棉花的工匠,多是徐州周圍鄰縣的農村人,農閑時才出來,用現代通用語叫搞副業。他們在忙完秋收秋種,將秋莊稼整曬入倉后,才安心趕來徐州市區。這時,天漸涼,正好是家家戶戶準備棉被過冬的時令了。俗話說:來得早,不如來得巧。來早了,天氣熱,這時人們動一動滿身汗,哪有心思翻動棉被套(通稱為被胎)加以整新?秋涼后,身感涼意,這正是重整被套的時候。有的彈棉花匠還帶著個小徒弟作幫手,身上背著十多斤新收下來的棉絮,若雇主嫌自己的被套(胎)薄了,談好價錢還可隨時添棉花加厚,是否新棉?親眼目睹,吃不了虧,上不了當。 舊時的徐州人,都住在四合院中的平房里,有過道的大院,過道是彈棉花的理想操作地點,沒有過道的,選在庭院陰涼處也可以,誰家彈棉花就把房門臨時卸下來,用長條凳一架,就是得心應手的操作臺了。彈棉花時,將近兩公尺長的大木弓用左手托扶著,弓背朝上,弦朝下,貼著待彈的舊棉花。木弓用繩系插在背后腰間的竹竿頂頭,這樣可以減輕不少弓的重力,且助于動作協調。彈棉花時以右手拿著木棰,不停地敲擊弓上的牛筋弦,由于弦的不斷震動,把原來緊實的棉花纖維重新彈松,恢復其保暖作用;在彈棉花時,木棰擊打,弓弦發聲,很有節奏,宛如一曲粗獷的彈撥樂章。 現代人變聰明了,彈棉花工藝有了很大改進,笨重的彈棉花大木弓被腳踏或電動彈花機取代了,因為改用機器,就不能走街串巷了,須有固定場所。在我市的一些農貿菜市場附近,多有彈棉花鋪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,不少家庭把床鋪換大了,所以原有的被套、褥套都需加長加寬,所以彈棉花鋪生意依然興旺得很。如果不是新結婚,舊被胎重彈加工要比買新的便宜得多,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們還是會光顧彈棉花鋪的。

|
|